扯起这个话题,跟一个事件有关。前两天,和笔者岳父住同一楼的一位家庭妇女(40余岁),在双杠上倒挂健身时,不慎摔下,造成脑外伤,致使当场昏厥。多亏左邻右舍及时送往医院,不过几天来话仍不能说。 oC}Y;z@z
震惊之余,笔者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思考。事故者每日为下井的丈夫和两个上学的孩子,*劳忙碌。因此,劳累之后,到楼下各类健身路径上放松一下身心,对于她,是最简洁有效的恢复方式,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。说到这,笔者不能不提一下,就在我生活的矿区,健身路径已遍布各家属区、楼院和大小广场,且达到了规范配套、种类丰富、美观适用的标准,受到上至六七十岁老人,下到三四岁孩童的欢迎与喜爱。据了解,如今家属楼院、社区广场处处涌动健身热潮,每天参与各类活动人数上千、上万人次。同时,健身路径的普及也极大满足了各年龄层次人群的健身需求,尤其是方便了无暇锻炼,或者是渴望健身却相对缺少选择空间的人群。此妇女即是之一。 1*7W^pr~
事故发生了,同时问题也就摆在面前。如何科学使用健身设施,合理选择健身路径,特别是如何结合自己的年龄、身体状况、生理特征,甚至现场心理、情绪和精神状态,都是要重视和考虑的问题。健身不单是对身体的锻炼,更是对内心和精神的锻炼及调理,它是由外及内,由内而外的全息运动过程。当然,个人建立科学认识和保持良好健身心态,是安全健身和取得最佳健身效果的保证。不过,笔者以为,有关部门在为职工群众创造优美舒心的健身环境,提供合理方便的健身条件的前提下,更要有效落实服务职能,在正确引导上下工夫,在宣传健身设施功能、使用方法上做文章,适时维护、清洁和更换健身设施。如在广场周边设立健身宣传标语牌、口号牌、设施使用说明牌,悬挂横幅、温馨问候语、警示提醒语、健身科普知识等;在各社区广场设立一名或几名集辅导、监督和维护于一身的业余工作人员,发放健身手册、材料,进行口头宣传,现场示范等,特别结合健身发展趋势和职工群众不断变化增长的需求,征求搜集建议、信息,及时对上反馈,以便调整和改进。这样以来,相信类似的事故不会再发生。
|
一共有 0 条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