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吴定平 #&x}N{,< p
x@iuJ
^A
第二届中国诗歌节5月23日在西安开幕,出席诗歌节的海内外100多名知名诗人、学者以诗会友,以诗论道。很多人认为,我国是诗的国度,但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缺乏诗意。 s{g[4MC:
]0/`J:'MEq
物质生活愈来愈富有,生活水平愈来愈提高,但我们的生活却越来越缺乏诗意,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EH!PxeHx
。 4Qm]/RlW
ConH2\R%C
何谓诗意,并非指人人都会吟诗颂赋,也非指诗坛人才辈出、经典不断,而是指人们的精神追求具有浪漫的品质。 {!W!zyE
5VN/#tAy
我们的生活为何缺少诗意,有诗人、学者分析认为在于我国诗学经典作品的缺位。据记者报道,诗歌节开幕当晚,在西安大唐芙蓉园举办的盛大演出现场时,吟诵的新诗经典之作仅海子的一篇《面向大海 春暖花开》。 SM2?`
aWx<
ICbni|
!
经典诗歌缺失、诗歌的死亡,这只是人们生活诗意缺失的一个方面,显然不是问题的全部。急功近利、心浮气躁才是问题的主因。当前有多少专家、学者真正能甘守清贫、苦坐书斋,潜心研究学问。翻看报纸、浏览网络,知名不知名的所谓专家、教授,或涉嫌论文造假,或频繁四处走穴,甚至甘做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,屡有发生。 Y"rpr|FX
*q"p^hRd
而身居庙堂之高的官员,本应以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、克己奉公为己任。但现实生活中,总有少数官员的表现不尽如人意。他们不能俯下身子倾听民声,不能脚踏实地了解民情,而是热衷于制造政绩,捞取加官进爵的资本,败坏官场风气。 W0VNY2,WW%
{ d
L {0
即便是普通百姓,也变得有些躁动不安、四处出击,总梦想一夜脱贫、成为百万富翁。炒房、炒股、炒自己,不能踏踏实实勤劳致富,而是把寄希望于各种财富速成班、成功秘诀,堆积着虚幻的肥皂泡。 W#)0GNv
oSjK_f
当然,现实的紧迫、价值的迷失也是诗意缺失不可否认的另一重要因素。物质的发展,既给人们带来高品质的享受,但也挤压了现实的生存空间。在强大的物质世界里,精神追求变成了一种奢望。当今,挂在城市白领嘴边,最经常的一句话是,“压力太大,竞争太强”。为了房子,得拼命挣钱;为了挣钱,得拼命工作;为了工作,得拼命学会游刃于领导同事之间,牺牲自我的快乐。 ],PgcMaK=
|\=|I6-cb
而在过度的物质追求和欲望世界里,物质第一、物质唯一俨然成为部分人安身立命的生存法则。他们忘记了“君子爱财取之有道”的古训,也参悟不透淡泊明志的至高人生境界。其结果便只能在物质、功名的世界里,愈陷愈深,无尽贪婪,永不满足,结果为物质所累,甚至锒铛入狱,所谓生活诗意,荡然无存。 fUb:[2'hl
XM"
6:
我们的生活为何缺少诗意,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。在物质高速发展的今天,提升人们的精神追求,使人们的生活充诗意和幸福,实现物质、精神、文化的多重丰收,更为重要。因为,充满诗意的生活,会使人更加积极健康向上,也会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、强大。(吴定平) B|.HFc$/
U
xL4'q;
)r3qb;A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{Pshsnc"+
N7&|k`}0_8
5JIv-^/
现代生活为何少了“诗意”——诗人学者谈当前诗歌创作与诗歌教育 &A~H0nEQ9
Zu&[{?w'
来源:新华网陕西频道 ~6ZP+S$@P1
{9 *UF~~
新华网陕西频道5月6日(记者张军 段博)“月还是那轮明月,但没有了李白眼中的清辉万里、如烟似梦;泉还是那泓清泉,但缺少了王维笔下的如歌如弦、飘逸空灵。” aDH(g2H
X\CC@u
第二届中国诗歌节5月23日在西安开幕以来,出席诗歌节的海内外100多名知名诗人、学者以诗会友,以诗论道。很多人认为,我国是诗的国度,但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缺乏诗意,他们呼吁培育诗歌经典,改革诗歌教育,回归诗意人生。 jFF@\X#$[i
p+qs!AX5
诗兴流失缘于经典的缺位 b6 :;+Z~
|#?bqjC
相较于当代诗歌,从诗经楚辞、汉赋唐诗到宋词元曲,中国辉煌的古典文学如一座高山,仰之弥高,追之弗及。古典诗词歌赋传播之广泛、影响之深远,已融入我们的文化血脉。尽管时下新诗创作出现复兴态势,但从整体看,人们的诗兴在流失,人们对诗在疏远。 S`fn+t0B
Mz/[:_
诗兴的流失缘于经典的缺位。诗歌节开幕当晚,记者在西安大唐芙蓉园举办的盛大演出现场发现,吟诵的新诗经典之作仅海子的一篇《面向大海 春暖花开》。诗歌节期间主办方安排的6大类60项群众性诗歌活动中,普通群众耳熟能详、引起共鸣的新诗精品少之又少。而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第一届中国诗歌节上。 M Vc5LH
t%`X0&V {o
北京大学教授、文艺评论家谢冕感叹说:“我们面对的是古典的辉煌,这种辉煌使我们既感觉到荣光,又感觉到压力。第二届中国诗歌节来到了唐诗的故乡,这种古典的压力几乎就是西安的空气,整个诗歌帝国的黄金时代就这样无声无形地向我们压过来。作为后人,我们因自己的纤弱而无言。” 0k*+m@E
"Ky>K
一些诗人、学者认为,我国的古典诗词和民歌博大精深,值得学习和借鉴。在学习继承的同时,更要大力提倡创新。时代在发展,诗歌要创新,这是诗歌发展的灵魂、动力和本质要求。 NW!j3,
ZwWD(r+r
孤芳自赏导致诗歌边缘化 vR-|bu.s@y
"TC;cw|
出席第二届中国诗歌节论坛的诗人、学者普遍认为,诗歌必须有大爱,必须反映时代的变化与进步,揭示时代主题、精神、特征、主流,描绘人民群众的生活,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。 \."{zRq
t:\\q"
诗人雷抒雁认为,如果诗歌走不进读者的心灵,写得再好都是失败的。一个优秀的诗人、一个视野宽阔的诗人,应该把他的关注点放得更远一点,把他的笔墨放得更亲热一些、更明亮一些。 OOLC6Z
=b& [7
汪国真等诗人说,我国有很深的诗歌土壤,但现在有些诗人太过孤芳自赏,脱离生活,脱离群众,导致诗歌越来越边缘化,失去了读者也就失去了诗的生命所在。 0AoDvrk,|
,?V4; 9HK
谢冕说,置身今日的西安,我们耳边总会想起消失的月亮的颜色,那就是李白的诗句“长安一片月,万户捣衣声”,这说明诗歌的大国气象不是刻意造出来的,它来自诗人的大视野、大境界。 g!gXTN^V@
:=]/;2
青海省副省长、诗人吉狄马加说,这个时代的变革如此巨大,发展如此迅猛,以至于深处其中都应接不暇,难以把握和理解,“我们不得不承认,面对这个世界,诗歌陷入了令人痛苦、令人迷茫的困境。诗人作为这个时代的居住者,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脆弱、孤单和无助。一个真正的诗人绝不能关在象牙塔中写作,他要为人类的和平与进步提供一个更为坚实的可能。诗歌不是记录时代,而是时代的表达。” 2huL~r1
M0o j X;q
改革诗歌教育,创造诗意生活 +E~@t7i'S
P5NVlRaI
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、唐诗研究专家李浩等学者认为,在传媒发达的时代,诗歌的经典需要依托传播,生活的诗意需要着力培育。我们重视诗歌教育和传统诗词的教育,应当从娃娃抓起。把诗歌作为一生的知识储备教给他们,不要有压力,不要列入课程,只作为有益的课外活动。只要坚持下去,就会扎下根,就会结果。 g0m|j||K*
M.p<esiy]
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、诗歌评论家李震说,当前诗歌教育特别是中小学诗歌教育存在不足。诗歌教育正被应试教育简单化、程式化,甚至被取消。学生没有诗境、诗兴的身心体验,对经典的理解是肤浅的、断裂的,融入不了血液,形不成“诗脉”。 vZ^PR>j$q
OMj%f:8
西安财经学院文艺系教授、知名诗人沈奇表示,新诗产生不足100年,与中国3000多年的诗歌传统相比,太过年轻、太过稚嫩。经典的产生需要培育,对改革开放30年来新诗创作中涌现出的精品力作,可适量编入中小学语文课本,让大家耳熟能详。 ;gGM(`3a
& |